让你论文颜值飙升66.66%的三个原则
832 2020-02-25 15:06
文 | 老踏
编辑 | 月如洗
本文节选自老踏新作《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
随着一篇具体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展开,越细化、越深入,其实可以通约的内容就会变得越少,要想在共性层面上给出一般性的普适建议,难度也就越大。学术论文正文写作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方法以及不同选题内容,应该可以区分出十几个类型或者模块。我个人科研工作的学科背景是民族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做得多一些,规范研究多一些。这种研究偏好也使得我对于这一偏好之外的研究选题和内容写作缺乏足够的敏感,也很难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但是关于正文写作的一般性建议,我想应该有这样三个原则:“规范表述”+“自成一体”+“形式美学”。
第一个原则:规范表述。
一篇文章之所以被视为学术论文,一定是要符合一个最为基本的规范要求的。比如说,一篇投稿学术期刊的论文的字数应该是在8000字左右,行文之中一定要有引用或者转述,也就是说是需要有参考文献。在进行引用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原原本本的把我们要引用的那句话一个字不落地复制粘贴在论文文本之中,然后用双引号把引用的文字突出出来,也就是直接引用,直引。这是一个基础的学术训练,养成习惯之后会让我们从中受益。再比如文字表述方式的学理化、用书面语写作,有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过程,文章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都是一篇文章之所以被称为学术论文,而不是诗歌、小说和散文的重要特征。
第二个原则:自成一体。
自成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学术论文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学术文体。虽然学术文体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微博段子手创作的那些文字,但它既然可以是一种文体,我还是建议大家去追求一下自己学术论文写作的行文风格,一种自成一体、独具魅力的风格。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以我的观察,如果我们在自己所关注的领域阅读的论文多了,有时候我们不去看文章的作者是谁,阅读几个段落就基本能猜出它的作者。我们会说,这篇文章肯定是谁谁谁写的。
为什么?因为作者已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行文风格,我觉得这一点应该作为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个追求,尤其是当我们真正想在这个学界里面分得一杯羹,想要去科研江湖中混的话,那么形成自成一体的行文风格,恰恰就是我们能够站得住脚的,打造个人学术品牌和扩大学界影响力的一种方法。大家不要认为学术论文就是很枯燥、很晦涩、很高深甚至以此为追求,认为论文写作就是不说人话,写论文的最好方式就是写着写着自己就睡着了,这就是最好的写法……绝对不是这样的,这些观点纯属偏见。
虽然学术论文不可能像微博里的段子那样脍炙人口,极具传播效应,但是当你真正进入到某一研究领域之后就会发现,这个领域最高格调的那几位大咖的文章都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是无法复制、难以模仿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开始论文写作的起步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行文风格的培养价值不逊于学术研究领域的选择。越早形成自成一体的行文风格,越容易在学界站稳脚跟。
第三个原则:形式美学。
也就是用刻意的外观设计来呈现学术论文的内容之美。我觉得这一点挺重要的,比如我们有一篇论文要写到8000字,那么在下笔之前要做一个初步的设计。8000字的论文,如果我们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组织这篇论文,那么两个“总”的部分,各占1500字左右比较合适,“分”的部分占5000字;如果我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这篇论文,那么提出问题2000字,分析问题3000字,解决问题3000字比较合适;如果我们按照并列式的方式组织这篇论文,有四个部分相互并列,那么每个部分2000字差不多,有五个部分相互并列的话,每个部分1600字比较合适。就是说,要用合理的文字(也包括图表、数据等内容)分配来呈现论文形式之美。
比如,我用总——分——总搭建论文结构,一篇8000字的论文,最开始的那个“总”写得比较尽兴,思如泉涌,写到了6000字,然后在写“分”的时候又比较局促了,尽量简化浓缩,勉强压缩在了1500字,最后只好写了个500字的“总”草草收笔。不难发现,这篇论文头重脚轻,是个倒三角形,它站不住,对不对?所以说在论文的外观上我们是需要进行设计的,最好是在一篇论文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对它的结构进行设计,对各个部分的文字(图表、数据)等内容进行规划。在具体写作中,这个规划很有可能会被突破,但是这个规划会让我们的突破被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不会过分跑偏。否则,我们信马由缰地去进行写作,它可能真的是自成一体了,但是在投稿的时候很容易遭遇滑铁卢,就算勉强发表了,它也容易成为日后成为学界新锐的你不堪回首的往事。
大家应该明确一点:我们发表的每篇论文都会有据可查,各种文献数据库太多了,躲都躲不开。所以,不能让我们小时候发表那些狗血论文成为我们长大成人之后的难言之隐,尤其是当这种难言之隐无法一洗了之的时候。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 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作者简介: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学术链@科研成长学院】创办人,畅销书《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作者。个人微信laota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