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该如何撰写?
作者:老踏
图文编辑:月如洗
一般而言,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书中都有“参考文献”这个内容,通常是被放置在课题论证文本的最后部分。这篇文章,我想给大家一些怎样列举参考文献的建议。
001文献来源的权威性。
我们在项目申报书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它的来源应该是权威的,的确是这个选题方向之下的,经过历史沉淀或同行评议而被学界公认的那些最为经典的文献,这些文献的权威性是属于学界共识的,是支撑这个学科这个研究领域的最为重要的文献。
除了学界公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文献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参考。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引用频次。引用频次越高,往往意味着文献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虽然影响力和权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作为一种参照指标还是说得过去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那些提出富有争议观点的文献往往会拥有更高的引用频次,这时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开那些由于存在激烈的学术争论而拥有高引用频次的文献。其实这种文献,如果我们对这个研究领域比较熟悉,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不在我们项目申报书的参考文献中开列这类文献的好处在于,避免作为项目评审专家的反对派“恨屋及乌”给我们打低分,让我们出局的可能性。
除了引用频次之外,评价一个文献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外部指标还包括,比如专著,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等等,出版社的层次、等级和口碑是衡量专著价值的外部指标;比如论文,是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是发表在本学科排名第一的权威期刊上的等等,学术期刊的层次、等级和口碑也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外部指标。因此,我们尽量选取拥有这样外部权威指标的文献。
002 文献来源的丰富性。
我们在选择参考文献的时候,除了确保权威性之外,还要让它的来源尽可能丰富些。一般而言,在我们开列的参考文献之中,既有中文文献,也有外文文献;既有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经典文献,也有新近一段时间问世的,黑马级别的文献;既有专著、译著,也要有学术论文。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尽量避免文献来源的单一化,不要抓住一位学者的文献不放,往死里列举,㩝得跟葛优那样。不管这位学者有多牛,如果我们选取了10篇参考文献,其中有8篇都来自这位学者,也是显然不合适的。当然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和申报选题来综合权衡,如果大家是做鲁迅作品文本研究的,那鲁迅本人的作品可能比重会高一些,这样问题不大;如果大家是做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的,那外文文献少一点也是问题不大的。
003 形式规范,数目得当。
最后再说一下形式规范和列举文献数量的问题。首先一个,要把这些文献按专著、译著、中文、外文、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文献放在一起,不能第一条是中文专著,第二条是英文论文,第三条又是中文专著,第四条又变成了外文专著的中译本,像一锅粥一样。这种方式比较符合我们对于八宝粥的审美,却完全背离了参考文献的形式美学。
接下来,还要注意对这些参考文献做一个排序,每个类别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都要精心设计。是按文献发表时间排序,还是按作者名字首字的拼音排序?是拼音排序的话,是升序还是降序?这些都要考虑清楚,统一排序标准。
再之后,所有的文献都要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列举。目前似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书都没有明确规定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格式自行统一。如果加文献标识码,那就全部文献都加上;如果是按照国别、作者,文献名,出处,发表年月(卷/期)开列的,那就全部文献都按这个次序和格式开列。
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问题,得当最好,不宜过多或者过少。而多少才是得当,又是一个不好通约的问题了。受研究选题、学科来源、专业领域的影响,具体数目差异比较大。比如我们是在历史文献学的专业背景之下来做关于某个具体历史文献的考据研究,那它的参考文献是不可能多的;而当我们做的是统计学专业背景下的文献比较研究,那参考文献恐怕不可能少。除去这样的特例,一般意义上的参考文献数目控制在10-15条之间为宜,太多了显得庞杂混乱,太少了又不足以支撑选题。
好了,关于项目申报书中的“参考文献”部分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内容,希望对大家的项目申报书写作有所帮助。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请把它推荐给你的科研小伙伴,以此来帮助那些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人,让我们一起成长。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END——
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咨聊认证专家,公号同名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