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哥谈科研:论文写作中如何做到文献聚焦?

作者:玉哥

图文编辑:月如洗

 

 

 

 

 

 

老踏编者按: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篇玉哥的原创科研文章。这篇文章是根据玉哥在我们前段时间主办的论文写作私训营第二期中开设的科研讲座整理出来的,绝对是良心之作、诚意之作、掏心挖肺呼天抢地之作,感动得我们的学员啊(也包括我)不要不要的,恨不得当场就以身相许了(主要是我),哎……

 

而且,像玉哥这种自投罗网的人,还真是难得——玉哥是主动请战加入我们团队的,他有多强大,大家可以看一下文末的作者简介。我当时就惊到了,心想这玉哥会不会是来砸场子的啊,天啊,啊啊啊……然后,所有的疑惑和顾虑突然就释然了,因为玉哥说:

 

我想用实力帮助更多的人。

 

另外,人家玉哥可是有号的人哦,欢迎大家关注他的公众号【零点法学】(ID:lingdianfaxue)。

 

 

时下,大家都能感觉到往上走的路越来越难,课题和论文相比,论文更难。如多数副教授想把文章投到CSSCI期刊(以下简称C刊)上,却屡投不中,而正教授们想发权威,也是屡战屡败。但副教授把打算发C刊的论文发北核,只要低一个档次去投稿,文章多半能发。同样,正高教授们把打算发权威的论文投稿普通的C刊也没问题,很容易发表。说来讽刺,不同科研阶段对论文发表层次的需要,多是这个阶段的自己追不上的,问题还是出在火候上,自身的积累不够,社科类在积累方面要求比之前更高了,文章也越来越难发了。

 

论文写作中,通常会碰到各种问题,最难受就在于,突然写不下去,或者是写出来,不知道投到何处。更有的是写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还可以延伸出另一篇好文章,等停下手上的这篇文章去写自认为是好的文章时,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又会再次发生。

 

其实,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论文写作中的文献不聚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我看来,主要在于以下四个问题:

 

 

文章整体上没想好,

思路不完善(跑题)

框架部分问题太多,

创新性不足(放弃)

想发的屡投不中多,

挫折感渐生(灰心)

资料积累方法不当,

有灵感写不快(着急)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第一个问题是文章整体上没想好,思路不完善(跑题)。

 

这个问题最好办。文章整体上不过关,说明该看的东西没看。对此,其实老踏老师已经在自己的文章中给出了答案:

 

“选题站不住脚的真正原因是你还没真正准备好。建议大家在拟定出来一个选题之后,立刻投入到文献检索之中去进行选题的校验工作,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去维护它,幻想它的各种好,并因此沾沾自喜、自得其乐。

 

当文章初稿不能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时候,就说明没有准备充分,就要多看资料了,也就是进行选题的校验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中国知网里把能查的相关文章全查出来,核心以上的文章打印出30篇左右,看看它们如何论证,思路尽可能和大牛们保持在一条线上。

 

当然,当看这些核心期刊文章,有大半都看不懂时,说明选题没问题,阅读者出了问题,你还没有能力去驾驭这个选题,或者是勉为其难,但写出来的东西也发不到核心上去。

 

如果不存在看不懂的文章,能写出来时,那就好办。最后把准备引用的文章完全看懂,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出来。把准备发到某期刊对应栏目近一年的文章全部认真看完,熟悉拟投刊物风格,尽量少做无用功。

 

文科重在积累,而积累资料的渠道每个人都不一样。大牛们看的多,听的多,参与高层的事务或论证机会多,站的高,文章出来因为新,因为是大牛,各个期刊争着要。而一般的老师,圈子有限、资金有限,很难写出多篇高水平的发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只有是靠“勤能补拙”这个古训来起作用了。

 

第二个问题是框架部分问题太多,创新性不足(放弃)。

 

这个问题最麻烦。本来好好写,却越写越觉的文章没有价值,能写的别人都写过了,你没想的别人早想过了,越来越否定自己的选题。或者是对某一框架部分感觉问题太多,自认为创新性不足,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此时最为关键,好比爬山,快到山顶的阶段是比耐力的时候,谁最后上去谁就成功了。文章是修出来的,没有人会否定这句话,但此一阶段多数人是不知道怎么去修,肚子里没货,功力用完了。

 

修不下去的文章,建议暂时放一放,差不多经常写论文的老师电脑里都会存有7、8篇这样的文章。写不下去,不是选题出了问题,而是要继续练功了。可以组建个小圈子,包括各个专业的都行,有那么5、6个人,能说上话的就行,把此类文章让非专业的看看,看能否看出问题,如果别人一看就有问题,可能外行的话能激发你的灵感从而救活这篇稿子。

 

高校里评职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别掉队别评上副高就休息了,要努力跟着往前走,再难也要走,要不然后面的新人来了,你就没位置了。很多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讲师一堆、副高一堆,正高没几个。所以,随时都要努力。文章多了,课题自然就多了,机会慢慢就来了。

 

第三个问题是想发的屡投不中,挫折感渐生(灰心)。

 

这个问题想要解决,就要摆正心态。不是每个人上来就能把文章发到核心去的,水平不是一天就能提高的。在论文写作的路上,大家早就明白一个大道理,论文没有速成的。面临自己想发的核心发不了时,就降低一个档次试试。一个学科的C刊、北核期刊就那么多,一般的老师也不可能一年把本学科的核心都发一遍的。所以,不能放弃,慢慢提高吧。

 

不能随着学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去发文章。学校只认C刊,你就发誓除了C刊不发,10年磨一剑的事情现在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适用了,多半是到最后连个绣花针都没有,职位怕是也难保住了。

 

普通期刊的文章也不一定就是差文章,写好了说不定人大复印资料就转载了。普通文章多了,可以积累起来,再扩充下出书,也可做课题的前期成果。还可以把论文思考下,在此基础上去报课题,由校级到厅级再到省级,国家级。再差的省级期刊编辑老师都会指导一二,时间长了写的多了,水平就提上去。

 

所以,一个月写一本书,一年发10来篇文章的人,都是平时积累了好多东西放着,等到大用时一下子放出来。

 

第四个问题是资料积累方法不当,有灵感写不快(着急)。

 

其实这个问题最好解决。资料积累方法不当,有灵感写不快,还是核心问题——积累不够。我和大家聊聊自己平时也在用的几种方法,可能多数老师也在用,我啰嗦一下。

 

一是借助微信的学术功能。相关的都保存好,适时打印归类,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把相关信息电子化纸质化。一个个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贴上文章的暂定名字,看能有多少个文件夹。

 

二是把QQ空间充分用起来。感兴趣的,分类放好,把自己装成很勤奋的样子,专门去吓别人。文章要想发的快,要有二到三个研究方向,不能一条走到底,有些学科的文章就是难发。而文科相对来讲,大道理都是相通的,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转述。慢慢就会发现,可以写的文章就多起来了。

 

三是把学生资源利用起来。那些参加了工作的,多关注他们的微信,QQ,他们能提供实践中很多有用的信息。必要时可去自己学生那里实地调研考察,要内部资料也好要一些。在高校工作三、五年,每年教了那么多学生,有50个左右在一线,一人给点东西,写论文就绰绰有余了。

 

四是不能放过指导本科论文的好机会。本科生中有能写的,放长些从大一就培训,教会他们成自己的帮手,到大四时,他能给我们惊喜。有的学生可以写出三四万字的本科论文,如果你愿意抽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修,在这基础之上,拿个省社科基金或厅级项目,应该难度不大。在我担任系主任的系里,让每个老师把自己准备报的课题丢给大四的学生,让他们去准备资料,先写成本科论文,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去完成。几年实践下来,核心论文和省部级课题拿的能占到全院一半以上,效果很明显。

 

五是要用好上课的机会,教学相长。其实换个思路是让学生逼自己成长,让学生查资料去分享,这样成长的机会是双向的。比如实证类的论文,大家让学生每人查一个案例,作平时的作业,学生和老师都能有所提高。

 

六是要想办法扩大朋友圈范围。加了微信好友,就要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自己没钱去开会,他们去开了,给他们要电子版论文,打印出来看。如果有录音那就更好了。有时别人的想法就能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

 

七是多用微博。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想看看同行的看法,丢些话出去,由他们帮你完善下思路。很多不经意间的评论往往是一个人最核心思想的表达,不用付费,瞬间就给我们了。

 

讲了半天,把压箱底的话都说了,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涵,谢谢大家。

 

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作者玉哥简介:

 

博士毕业于全国排名前40的某高校重点研究所,博士后在站某全国排名前20高校法学院。现为中部某省属重点高校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法社会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项目等省部级课题9项、教育厅等课题7项。在CSSCI及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近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著2部。研究成果获中国法学会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三等奖。先后指导本科生获省优本科论文1篇,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创新项目4项,指导研究生获院级项目4项。

 

 

 

 

——END——

 

 

 

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

 

加入联合创始人


如果你想成为学术链科研联盟的一员,获得自身的提高;或者,你也想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科研新手快速成长,加入学术链科研联盟联合创始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立马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