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十个问题把论文写作讲透了(下)

【老踏编者按】

 

昨天和今天,我决定在【老踏科研联盟】隆重推荐闫老师的原创文章《我们为什么要搞研究以及怎样搞研究》。我未经闫老师同意就斗胆更改了文章的标题,文章内容则一字未动。

 

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既有形而下的实操干货建议,更有形而上的学术情怀观照。我在以往科研精进类推文里一直努力的方向只是前者,其实我也清楚,前者的功利化指向,要有背后的价值关怀才能走得长远。老师的文章,恰好填补了这个短板。

 

让我们向老师致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一起加油。

 

 

文 | 闫文博

 

006 写论文不是“me too”。

 

动笔写论文之前我们可能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关注了很久相关的问题,终于想到了一个“idea”,然后就是把这个“idea” 变成语言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这个“idea” 其实才是真正的核心,没有“idea” 也就没有论文。那么,要写成一个很好的论文,你的这个“idea” 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idea”,而不能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费了很多功夫,经过层层的论证,结果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人家早已说过的内容,你写了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归结一句话,其实是“me too”,那你所做的工作的价值则要大打折扣,甚至是“meaningless”了。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呢?这实际上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阅读所有相关的文献,穷尽一切已经前人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能真的比前人看得远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各级各类课题申请时要写研究动态/研究现状,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开题都要写研究现状了,其实就是想要看看研究者对你所要进行的研究的熟悉程度。只有确信你掌握、阅读并理解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之后,才能确保你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工作,否则很难判定说你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把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为有意义的事业中去,不是才不辜负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吗?如果做那些前人已经完成,我们只是重复性建设的工作,岂不是对生命、对时间的浪费?

 

007 搞研究讲究的是持之以恒。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上述这些名言,其实都在揭示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坚持容易不容易?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它也很难。容易在哪呢?容易主要体现在,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坚持一天、两天是不难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坚持十年、数十年。

 

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有密决的话,那就是“坚持”,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取得成功呢?就是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因为坚持很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当其他人正在声色犬马,挥金如土的时候,可能你要在书斋里研读;当别人正娇妻环绕,香车宝马时,你要在电脑前爬格子。

 

总会有那么一天,你终于忍不住了,怒笔一摔,老子为什么要干这破玩意儿?于是最终的失败也在向你招手,慢慢的我们也就与其他人一样,泯然众人矣。这也是为什么成功总属于少数人的原因。试问哪一个牛逼闪闪的背后没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苦逼岁月?坚持过去,凤凰涅槃;坚持不住,坠落深山。

 

术研究亦是如此。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年轻的时候雄心勃勃,自己能。而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发现,能把手头的好好做一做,做细一些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应该问题聚焦某一点上,围绕这一点,坚持不懈注,平日就注意搜集相关的信息,阅读相关的资料,并不断的反掌握的资料行分析、研究,假以日,必定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家,如果做得好一些,成知名家并非不可能。关持之以恒

 

所谓的持之以恒,当然不是傻傻的等待。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任何必然发生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逆转,所以既要持之以恒,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008 好论文是改出的。

 

我们经常说写论文、写论文,balabala。说得多了,会让我们错以为论文是写出来的。没错,论文是写出来,但是写论文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已,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改论文。好的论文一定是改出来。当我们初步完成一篇论文之后,一定不要急于投稿,而是应该自己好好读一读论文,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把想要表达的问题说明白了。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我们聊天时,说一些事情,因为口语表达的随意性,或者因为借助于共同的语境、手势及背景知识等,谈话的对方可能很容易的就理解了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如果你要把它转化为书面语言,给一个陌生人(甚至你可能根本见不到的某个读者)写清楚某件事的来龙去脉的时候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为了使我们免于受到指责,我们必须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准确、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展现出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你书面语表达的漏洞百出,一定会对你思想的传播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但由于大多数的我们存在着思维上的缺陷(或许可以表述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一个鸿篇巨制。要么可能存在着逻辑上的不自洽,要么可能表达的不够严谨,要么可能在语言的表达上辞不达意,等等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在写完论文之后,继续对其进行修改,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就像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得到一块璞玉,虽说已经价值不菲,但想要达到价值连城的效果,还需要匠人对其细心的打磨。对论文的修改实际上就是在对其进行打磨,使其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圆润,更加光滑,更加美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雕琢好的美玉总是能得到更多人的欢迎,而同样经过不断打磨修饰过的文章也会呈现出美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万万不可忽视修改论文的作用。

 

但是有时候我们确实会面临这样一种境况:写完这篇文章都让我觉得江郎才尽,精疲力竭了,哪还有能力去进行修改啊?这时不妨把这篇论文放一放,开始进行其他的工作,待一个星期或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看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和灵感来,届时再进行修改,倒也不迟。另外一种办法,就是与同行其他人进行交流了,当你能够真的把论文讲明白的时候,可能火候也就到了。

 

009 写论文要勇于开始动手写。

 

我们期望这样一种状态:文思有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但现实的情况可能多数是另我们失望的,不仅没有文如泉涌,甚至刚一动笔就发现没什么可说的,于是写作的计划就又搁置了。一放再放,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了。当鼓起勇气再次准备的时候,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轮回。一年到头,颗粒无收。

 

学者写论文跟农民种地没什么区别,只是工种不同而已。农民每年都要种小麦、玉米、大豆等,等种上之后又每天进行耙地、浇水、施肥、锄草等工作,然后眼看着禾苗一点点长大。春发芽,夏抽穗,秋天满地花。学者们如果不在应该拨种的季节里撒满种子,怎么可能在收获的季节里盆满钵满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所以,我们得播种自己的种子——开始写论文。论文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理论上来讲,只有在研究了之后才会有最终的结果。所以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清晰的结果,这才是正确的正常的研究状态。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可能会随着你研究的深入而会改变自己先前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得到与之前想法相左的结论来。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写作之前没有任何的想法,至少应该有一个提纲或蓝图在那里。大概就像我们要建一座高楼大厦,在建之前应该有图纸。当提纲建立之后,就应该勇敢的开始写作,而不是踌躇不前,畏首畏尾。勇敢的写下去,思路可能会越来越清晰,目标可能会越来越明确,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种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假以时日,一定会长成茁壮的大树。

 

010 要遵守学术道德,珍视自己的声誉。

 

在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我们称之为红线,不能碰,碰到就会“死”,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在学术界,也存在这样的红线,即是“学术道德”。学术道德的内涵可能很多,但其核心要义在于“不能抄袭”。一个学者他可以学术水平不高,做的学术贡献不大,获得的学术地位较低等等,但他还可以在学术界混口饭吃,还可以就自己喜爱的事业和专业继续研究。但如果一个学者在“学术道德”上产生了瑕疵,则可能是要葬送其一生的事业,在这个行当里,在这个红线上,没有多少人情可以讲。碰到了可能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尽管学术之路很难,但应当坚持底线,宁肯发展缓慢,不可投机取巧,贻误终身。

 

另外,作为有长远眼光的研究者应当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轻易的放底自己的身段。有一些研究者,为了能够达到某些短期的目的,不加选择地随意在某些较差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实际上就是在过度消费自己的学术声誉。发表过的文章与其他事情还真有所不同,其他事情可能会被人遗忘,但你署名的作品则会永远的贴上了你的标签,跟随你一生,甩也甩不掉,夺也夺不走。所以在面对短期的诱惑时,要抵挡住诱惑,不轻易为所动,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

 

作者闫文博: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明清司法制度、政治制度。曾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若干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主持省社科基金 1 项。在学术研究领域刚刚入门,初窥门径。始终认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期望更多学术大咖给予指教。

 

 

 

——END——

 

 

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

 

 

 

加入联合创始人


如果你想成为学术链科研联盟的一员,获得自身的提高;或者,你也想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科研新手快速成长,加入学术链科研联盟联合创始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立马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