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985非211非双一流高校助教居然发了CSSCI,他是如何做到的
经历
意味着
独自成长
老踏编者按:
懒猫儿是我们社科科研工作交流QQ群的管理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这么称呼我们的:大表姑、二表姑、三表姑、恶人哥、长老哥、踏踏……我怎么觉得这么乱呢?需要说明的是,懒猫儿其实一点都不懒,这几年,他在为群友提供学术文献下载服务方面做得绝对到位,把找对象的时间都用来找文献了,所以至今依然,额,是个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勇气啊啊啊!
好吧,言归正传。懒猫儿学术成长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CSSCI期刊论文——是以非985、非211、非双一流高校助教的身份,以及硕士的学历发表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懒猫儿的世界,看看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文 | 懒猫儿 图 | 网络
首先要和大家事先说明一下,我此刻的心情非常忐忑,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受宠若惊,因为我没有黔北驴那样俊朗的外表(驴可能在偷笑),也没有踏踏那样锃光瓦亮的脑门(踏踏不要生气哦),在他们面前,我永远都是一名小学生,一个学术小屌丝。一直以来,都是前辈老师们的帮助和侮辱(因为驴经常打击我,但我从来没有报复过),才让我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规避了好多风险,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这些良师益友。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以硕士、助教的身份发表我人生中的第一篇C刊的吧。
学生时代,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曾经找过中介,并发表过论文,现在想来还是很后悔的,所以还是提醒各位本科生、研究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不错,请远离中介。作为我自己来讲,我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起点定位在2013年4月,那一年我25岁,在某211大学读研二。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写过“所谓的论文”,这里我之所以要加双引号,主要还是我自己觉得那些论文还不算为真正的学术论文。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诞生于2013年4月,为什么我会把这篇论文定义为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呢?因为这篇论文是我自己投稿的,而非委托中介的。
这篇论文主要是对青年离婚率趋高原因进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文章投出去大概半个月后,我收到了期刊(当时是普刊、后来是C扩、现在是普刊)的用稿通知,至今都还记得那个清晨自己欣悦的心情,并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分享给了我的一位师妹(仅仅是师妹,不要多想哦,我可不是驴哦)。这篇论文最终在该期刊的第五期顺利刊出,非常幸运的是,2014年3月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在某网上发现自己的名字,点击进去后才知道,这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篇文章的顺利发表,让我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然这篇文章的顺利发表离不开踏踏等老师和群友的帮助。
2014年9月,我来到了西北某非985非211院校,正式加入了青椒的队伍,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和其他青椒一样,除了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外,还是需要进行一点学术思考和学术探索。而且工作之后的科研与学生时代的科研不一样,学生时代的科研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工作之后,科研既是一种任务,也是评职称的一项重要条件。所以和所有的青椒一样,在奔波于课堂之余,还是利用空闲时间继续科研。
在这期间,踏踏的科研群进行过好多次科研经验分享的讲座,几乎每一次我都完整的学习,甚至有的时候连厕所都不去上,就是怕错过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那个时候的我非常羡慕他们,也非常佩服他们,因为他们有的主持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比如踏踏、谢哥、表哥等),有的发表了“无数”C刊(比如踏踏、驴、恒哥等)、有的拥有一两个好儿女(比如大表姑、二表姑、三表姑、恶人哥、长老哥、崔哥等),可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近乎每天来自驴的羞辱。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了一个梦想,当然这也是很多和我同属青椒队伍的同行的梦想,想着自己能够发表一篇C刊。可是2015年梦想没有实现,仅仅发表了一篇C扩,2016年还是没有实现,仅仅发表了两篇C扩。直到2017年3月,我才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C刊,2017年5月刊发(也是我驾驶员科目三考试合格的那一天),拿到了生命中第一次接近千元的稿费,我记得我是在群里发过大红包的哈。2017年8月,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用驴的话来说,作为一个助教是不太可能发表C刊的,当然他的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我说的,因为其实有很多人也是发表了C刊的。那么接下来,我简单分享一下这次发表C刊的历程吧,实在不敢说是经验。
这篇论文的写作思路其实是受到我的一位学生的影响,因为他在我之前撰写了一篇关于“空巢青年”的文章,正是因为看到他的这篇文章,才让我的想要去了解“空巢青年”这个群体,于是从2016年9月开始,我就在网上搜集了与这个群体相关的很多资料,并开始琢磨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群体。2016年11月开始撰写论文,虽然那个时候已经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但在写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先拟定了一个论文框架,并将这个框架放到了踏踏的科研群管讨论组中,群主踏踏以及其他群管理员都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建议。在充分听取这些专家的意见之后,我又对论文框架进行修改,最终成文。开始投给了上海某C扩期刊,经过了四个月的审稿期后,收到了退稿的通知。于是我利用2017年寒假的时间,又对文章进行了润色和扩充,2017年2月中旬将文章投递给了现在发表的这个C刊,2017年3月1日收到了C刊的返修通知,按照返修意见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2017年3月28日收到最终录用通知,并最终发表在2017年第5期。
总结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顺利发表,原因有以下四点:其一是我的这个选题是社会热点,我的研究视角也是新的理论视角,这是文章能够得到期刊主编青睐的首要因素;其二是群主踏踏和群管理层其他成员对我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不断的廓清思路,一步一步的接近C刊;其三是本群系列科研讲座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真正让我从一名学术小屌丝转变为一名学术探索者;其四是我自己的成长。
关于论文写作的具体建议,我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以下几点吧!
第一,关于标题的拟定。我认为标题是论文的眼睛,就好比我们看人一样,其实大家的鼻子、嘴巴都长的差不多,唯独眼睛可以让别人感觉到你的与众不同。所以大家务必要把论文的标题拟好,作为社会学专业来讲,社会学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学科,所以在拟定题目时,尽可能的凸显问题意识,或者就是以问的形式出现,这样更直接,而且具有可读性、可思性。切忌不要出现“浅谈”“浅析”“探析”等不自信的词汇啦。
第二,关于摘要的撰写。我认为无论是科技论文还是社科论文,摘要的出现就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篇幅内,了解文章的要义。因此,摘要务必要精炼的描述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内容,切忌不要大段的摘抄,而是需要提炼要点,同时注意关于研究背景的提及,尽可能的就是一句话结束,不要再一步一步的铺垫啦。
第三,关于论文框架的搭建。我个人认为学术论文的框架是透过论文的各级标题所能够反映出的学者的研究思路。我觉得论文框架大致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并列式,即横向铺陈;一种是层层递进式,即纵向推进。前者更适合于文献综述,以及多视角多维度的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后者更适合于专一性的深入研究。所以采取哪种类型的论文框架,关键取决于论文的研究内容。还要提醒的一点的是,论文写作尽量不要出现太多的长句、复合句,不要只有一级标题,而没有二级、三级标题,否则无论是编辑还是读者,看文章都会比较累。
第四,关于参考文献的撰写。现在的学术期刊没有统一的参考文献格式,所以在投稿之前,务必多看看相中期刊的投稿须知,如果找不到投稿须知,就看最近一期发表的论文,以保证参考文献的格式符合期刊的要求。除了格式之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个人觉得十篇左右比较合适,当然因人而异。参考文献主要有专著(必须标注准确页码)、期刊(尽可能列出与研究最相关的、最新的、最权威的中外期刊)等。部分期刊为了提升自身的影响因子(这一点我也不太清楚),会要求作者引用自己期刊近年的文章,所以各位不论如何,还是在参考文献里面可以体现一下,说不准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呢。
最后,作为我个人来讲,一般都是先确定选题,然后再确定所投期刊,再根据期刊近年刊文特点撰写论文,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命中率。
因为我的学术经历有限,所以没有办法分享太多的内容,敬请群主踏踏谅解。希望我的只言片语和经历能够让和我一样的青椒们获得信心。
作者懒猫儿:硕士,某部属大学讲师(才转的),主要研究青年社会学、婚姻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近三年在CSSCI、CSSCI扩展、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6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
——END——
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