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锐Chin博士讲座之三:关于论文投稿的六点建议
主讲人:Chin
文字整理:袁丽清
不知道我上面说的这些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反正是我姑且言之,大家姑且听之,一个自娱自乐,挺好。
在这次讲座的第二部分,我可能要涉及到与投稿有关的问题,投稿有关的这个问题,其实可能更感兴趣。但其实为什么我把它分成两部分呢?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种区分当做术语学上的设计,没有办法,我把它分成两块,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是很难做区分的。
第一个方面:态度——兴趣
这个态度主要指什么呢?我觉得它有很多的成分。第一个部分我觉得依然是和写作里面有关的兴趣问题,我们一篇文章写出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它不至于成为抽屉文学。但我有一个港大的朋友,他特别反感我的做法,发了一大堆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垃圾。我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很多牛人也就写那么一本,或者说数不多的、很少的,像《正义论》这样的书,就足以功成名就了。但是我觉得嘛,做学问,尤其是在大学里面,就是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鸟都有,这样才好玩。就应该有像他这样子的,最好也有像我这样子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像我这样子的人才能衬托出像他这样价值的人啊!是不是?
投稿写作有没有功利的成分,包括到我今天,我可以这样子说:依然都是有功利成分在的。我们学校对于期刊的奖励也很奇怪,CSSCI基本上没有奖励、或者说很少,一百块钱一篇。我发一篇能给我女儿买一包打折的尿不湿,可能还不能买太好的。然后呢,对于我们所规定的,所谓的一级期刊,当然这种每个地方各有不一样。我之前在另一个省的时候,它喜欢把它叫做一级权威、二级权威,我们现在喜欢把它叫做一级期刊,上面是权威期刊,发一篇一级期刊,我们学院奖励五千,据说今年奖励幅度还要提升。当然也有功利的成分,我要是多发几篇,至少在我看来最大的吸引力是:我可以少上课,对吧?上课其实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一种态度,虽然这种态度不可避免,但是要尽量去调整。如果你有这种态度,或仅仅只有这种态度,那么不管是写作也好、投稿也好都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那么,我的感觉,最好的态度是有兴趣来投稿。以前有很多学者,他们写散文、写诗歌的,他们的投稿就和我们理解的很不一样,当然他们也是为了得到一定的认可,可能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分享,哪怕只是引起别人的一些关注。春秋《诗经·小雅:伐木》里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也是这个道理,是吧?
关于态度
关于这个,不管是写申请书还是(学术)论文都要狠狠地提一提,这个问题一点都不为过。我在这里把我的想法或者说宗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知道能不能引起大家的认可。
我认为,一篇文章、一个项目,你写的首先必须让你自己满意,这个我之前也提到过。这个自己满意意味着什么,基本上你已经到改无可改了,在改的过程中你动用了各种力量协助你、帮助你进行修改。比如说你在写完以后,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最近尝试着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主题的写作,我对于自己的某一个领域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和另外一个领域交叉的时候,我非常的担心我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虽然我可以通过阅读来进行弥补,但是因为我没有做过专业性的训练,所以,我很担忧。但是我会在之前,或者说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及时地建立必要的学术圈子,在很多情况下开展合作研究。我认为只有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身份很类似的人,其实你可以邀请他参与到你的论文中来,署上他的名字,因为我想只有署上他的名字,他才会对你的文章负责。当然,我们很多都是有良知的学术研究者,非常重视自己的学术声望或者说声誉的人,一般来说不愿意随便挂名,就像古时候的一种鸟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
这个话题涉及到的问题是,如果你署了他的名字,你可以具体的和他交流这个领域你不太懂的东西,由他来给你把关,提高质量,不会犯常识性的错误,这样质量得到基本的保证。
说到态度,投稿的态度首先体现在你的文本上面,这个文本的格式,你是否从格式到内容都已经改无可改了。为什么讲要改到你自己满意,因为只有自己满意的东西,别人、读者、编辑、审稿人才有可能采用。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你自己满意的东西才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说你正好有某一层的关系,你才有脸让人给你托关系投稿。我觉得有些人很不要脸,他自己做的很差的一个东西,然后他有关系,他也去投稿。我觉得这个杂志会发这种文章,那么这个杂志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情况下,全球都是这样,人情关系总是存在的。不要把它想得太黑暗,但是,即便是推荐的关系,你依然有责任、有义务把你的本子,不管是申请书,还是论文都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至于别人满不满意,我觉得这是你应该能够问心无愧的。
但是回过头来说一说,现在有多少人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让自己满意呢?这个自己满意,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做一定区分的。也就是说,你一年可以允许自己写出1~2篇让自己100%满意的文章,你也可以允许自己一年之内写出3~4篇让自己80%满意的文章,再写出3~4篇让自己60%满意的文章,当然我觉得不能低于50%嘛!那么这三类文章,你自然就知道应该投向哪些杂志了吧?你总不能说写一篇让自己只有60%满意的文章去投一个在这个领域排名非常靠前的期刊,我觉得不行,但是你可以退而求其次,投一个中文核心期刊,一般的中文核心期刊也有投中的可能。
如果说态度涉及到格式的问题,那么内容涉及到能力的问题。我想没有哪一个编辑愿意看到一篇格式乱七八糟的文章。所以,我审稿的时候,一看格式不规范,这种不规范是在学科里面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格式不规范说明你不入流,甚至没有进入到主流的这个研究范式里面,甚至连基本的科研素养都没有,这样子的文章我觉得是不值得审的。按照西方的学术惯例,这种文章应该在编辑时,一般有个责任编辑,稿子投过来的时候敲着桌子就拒绝了,直接拒绝,不用送外审。
说到这个格式,你使用哪个版本,比如说中图的格式,第六版的格式已经出来了,仔细的学习,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当然刚才有朋友提到参考文献,你可以用参考文献的编辑软件进行编辑,没有问题。但是对刚刚涉足到这个研究领域,或者说对你的研究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阶段,这个需要自己去判断。我不太建议你使用这个软件,为什么?比如,因为我们导师的年龄比较大了,我会帮助他看一些论文,我不希望他们使用这个软件最大的原因是,现在很多写作或者投稿的很多的同学,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根本没有耐心好好地把这个文本梳理清楚。所以说,怎么样标参考文献?怎么样标规范的参考文献?
我觉得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说你不可以使用这个软件。我只是想要培养你的耐心,培养你静得下心来一个点一个点地去敲字符。我觉得这个可能比你怎样学会这个软件更重要,更有价值,因为我们当年就是这样子的。
我记得有一年我硕士的时候,投我们心理学一个期刊叫《心理科学进展》,我认为我之前的文章格式已经够规范了,但是投这个杂志,算是我们这个领域国内有关review的期刊里最顶尖的了。他就是把我这篇文章看了以后,给我一个点一个点,一个标点符号,哪里有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应该正确的是怎么样的。我那篇文章是12页,那个编辑的初审意见,关于格式中参考文献、包括正文中的格式规范就给我写了四页,当然他是有投稿系统的。但从此以后,我就把这个问题放到台面上来。
这个应该是我07年的一个经历,直到08年,按照他的格式我来正式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个点、一个点的来改。我告诉自己,这个事情我是可以不让它出一个错误的。我为什么要让它出一个错误呢?但是一开始,这个工作是非常痛苦的,编辑部告诉你,最好写完之后找几个同行进行挑剔性的阅读,指出你文章中的各种错误,包括语病、参考文献、包括翻译的痕迹等等,然后他还要你大声地朗读,因为他觉得只有大声的朗读才能够挑出这个文本的错误之所在。大声地朗读,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一篇12页长或者你可以把它折算成一万字的论文,你能朗读完两页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后面我的这些师弟师妹们如果他(她)想尝试投稿,如果是综述类的稿件,我第一个就推荐他们投《心理科学进展》。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只有经过这个杂志的淬炼,这篇综述才是一个合格的综述,不过这倒是其次,我想告诉给他们的是:
你经过这样子的一个经历,这样子的一个训练,你会把对格式的规范和认识放到一个非常高的台面上。下次你再写文章的时候,不管你的文章里有一个格式错误,不管是错别字还是标点符号这种错误,你应该像吃了一只苍蝇那么恶心。
我不知道这个话题会不会引起争议,但是既然我在这里讲了,也不顾忌什么,反正大家都是隐身人,我只希望大家对我讲的内容感兴趣,至于我是谁,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如果这一部分做好了,后面的事情做起来会比你想象中的顺利一些。
第二个方面:遴选期刊杂志
我们当然会知道我们可以按照很多的方式遴选期刊,包括你研究的主题、包括按照你学科的分类等等方面来遴选杂志,但是我想给大家提个醒,有经验的老手也可能有这样一个感受,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你把文章写出来了再去选杂志,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太合适。
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我们裁缝给你做衣服,一般是量你的身材,再去做衣服,而不是先把衣服做好了再去套,是不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感受,记得我第一篇投稿的时候印象很深刻,本科的时候发表在一个中文核心期刊上面。那么,我觉得在写的过程,我就非常有意识,我就去翻看三年的主题有没有过,如果有过,或者说是有关系(指的是学科相关,不是主题相关),那么,这些发表的质量怎么样?群体怎么样?我们群友可能不关注,如果一个期刊上从来没有发表过这个学科的文章,我想你投过去应该也不会例外吧?当然这个期刊如果很少发表副教授以下或者博士学历以下的文章,我想你投过去也有一定的问题。
这是现实,我们必须遵守它,但是我们还是为了提高这个投稿命中率来讲,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游戏规则,我想还是可以借鉴下,没有必要非要碰个头破血流。
那么遴选期刊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问题,当然我们会借鉴中国期刊网或者知网、维普、万方等这些数据库来遴选期刊,国内大概就这几个。但是我依然不是特别建议仅仅使用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去遴选期刊,因为我觉得这种方式有时候是有问题的。我还是建议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去泡下图书馆,我想现在任何一个大学里面的期刊都不少。那么你去翻,就是大量地去翻,那么你去翻什么呢?我觉得去翻一下那些期刊,有你感兴趣的领域,你所在的领域,尤其是这些社科类的期刊。首先关注一下,这个期刊有没有专门的主题或者栏目的专栏,这种专栏你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是检索不出来的。多去图书馆翻看下纸质的期刊,我想在图书管里你还是比较能够静得下心来。
当然我们讲遴选期刊时,我非常强调:一般,你这个文章写得越满意的情况,你越是要集中全力去投一个期刊,就投它,不要去想太多的备胎,备胎没用的,60%~80%满意的文章你可以多几个备胎,但是越好的期刊,你就是应该要把它全力修改到你非常满意,你认为和这个期刊的定位,它的选题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你再去投它,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一条道,比你有好几个备胎这个中奖的几率会提高。当然如果抛开你的能力和研究主题,再去考虑,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三个方面:投稿方式的选择
现在无非这几种方式:一种是提供邮箱,电子稿;一种是纸质稿,直接邮寄、挂号信或者快递的方式邮寄;还有网络投稿、投稿软件投稿。但是,这个投稿的方式一定要先了解这个期刊在使用什么方式投稿,有一些期刊它的投稿方式只是一个摆设,那么其实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下它最近的相关的信息,比如它的这个投稿系统已经退出了,现在在试运行或者进入怎样一个状态。对于有些期刊,还依然在使用简单的纸质投稿,这些小的细节都要注意。
一般投过去以后,一个半月应该去给编辑部打个电话问一下,首先是问下有没有收到,我想一般所有的期刊都有义务回答你个问题,至于这个审稿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多久审完,这是另外一回事。
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大家,一般来说,国内外大都这样子,期刊发表的周期还是和期刊的质量之间成正比。周期越长,一般情况下,这个期刊的质量会好一些。
我最长的一个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刚刚在我的博客上更新了一下,一篇2010年10月份写作的一篇文章,当然也是投了《心理科学进展》这个杂志,几番周折,我们是四个人合写的,其实准备资料的时间更长,2010年10月份正式写,直到今天(2016年2月11日)我才收到录用通知,这就是周期,就会出现这种周期。当然,这期间的过程就非常复杂,涉及到和编辑部审稿人的博弈。我们国内比较知名的,学哲学的可能比较知道,比如说《自然辩证法通讯》这个杂志,我也排过队,有两年半。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我有非常强的功利心,我非得拿这个东西去评职称或者报课题什么东西,我觉得你有这样子功利心的,那么你得学着勤奋,多写多投。我最近发表的一些论文还受益于我四年前的文章,当然这期间,我不停的在改,改过好多次。我最近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去年或者前年投稿的,当然除了一些约稿。
所以,我觉得周期、投稿的方式还是要多做点功夫去了解它,其实我觉得这个周期长也是正常的。因为那些上午投过去,下午就回复的往往会向你收取高额的版面费。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多插一句话,我的理解,论文收取版面费和花钱就可以发表论文是两回事,这完全不等价,虽然我不支持发表论文收版面费,但是我也不反对。这里面除了一些实际情况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期刊发表都需要版面费,我觉得这挺好。
我们有些期刊没有作者简介,他也不知道你是一个本科生还是一个博导,自然科学很多期刊都是这样子,大家看很多医学类的期刊,你虽然默默无闻,名字看上去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说不好你是一个海归呢?没准你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呢?所以说,没有谁用这种带有色眼镜的方式看待你,我觉得这种不带有作者简介的期刊是值得向群友推荐的。
第四方面:关于一稿多投
我个人有没有一稿多投过?当然有过,我觉得一点都不用回避。现在有没有?很少很少了。一般都是我说的那些自己60%~80%满意的文章会出现一稿多投的情况,但是也要注意方式。当然我们不鼓励一稿多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很多杂志、编辑部他处理稿件的这种模式确实有点不靠谱,逼着你去这样做,但是一稿不能多发这是个原则性问题。
除此之外,我觉得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是,投的时候尽量不要都在一个领域里面的期刊一稿多投。但是有些期刊本身对你而言就是个局外人,我发表过一次,我下辈子可能就不会再发了,这种期刊你可以尝试下一稿多投。两边都录用了,那么你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做这个取舍,这里我说的比较直白,当然也可能是对某些编辑部期刊的不尊重,但是一些事实它本身就存在。如果说中国的审稿制度能够有一个质的变化,如果说中国有所谓的审稿制度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做法。
第五方面:人情与投稿
简单地说几句,任何的杂志可能都无法完全拒绝人情稿,编委的徒子徒孙们总是有很大的优势在这些期刊上面来进行投稿。但是话又说回来:你的稿件是否已经允许,或者是否已经满意到允许你去托人情了?这是一个问题。可能你还得了解,可能这个期刊,就我们讲国内的期刊,决定是否录用你这篇文章的权力一般会决定在三种类型的人手里面。
第一类,责任编辑,有一些期刊的责任编辑他的责任非常大,他决定要就要,不知道有没有审稿人;
另一类在主编的手里,责任编辑只是给你过一下,给你分下类,所有的责任都在编辑部主任或者主编手上;
第三类才会在审稿人手上或者外审专家或者终审专家的手上,第三类在我们当下的学术期刊界不是特别多。
我特别喜欢投乱七八糟的杂志,我最近迷上了一个杂志叫做《科学文化评论》,应该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一个期刊,非常好。它什么也不是,既不是南大核心,也不是北大核心,对此我根本不在乎。我觉得在这个上面发表文章应该能锻炼、提升我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反映我的眼光。当然我没有任何人认识,我觉得这也没有关系。
人情和投稿,刚刚讲的那三类,如果你知道决定权在哪一类人手中,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可能都直接在杂志上挂着名字的,如果在有些特殊的场合,比如说开会,讲座的形式,怎么样和这些人建立起一些私人的联系,这显得比较重要。
你的文章被一个期刊录用,你最好要搞清楚最终是谁在拍板这篇文章,如果有可能,你和他日后还能保持这种联系,这可能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对投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后你就可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归属。一旦你有了一个可靠的后盾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投稿的命中率会提高。
第六方面: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投稿策略
这一块我想谈的是,对于一些在投稿过程中已经是老手的群友们,你在投稿的时候要注意给自己有个远景、近景和中景的规划。几年之内,你要在哪个级别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然后你到了这个级别,这一类的期刊在你看来都是同一级别的。发很多价值不是特别的大。你可以把它当做练笔,没有关系,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愿景,要去冲一冲高层次的期刊。
包括我自己现在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这个领域包括现在国内的期刊还有三个对我有吸引力,《哲学研究》《心理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当然《哲学研究》《心理学报》我觉得在未来的几年,在我的规划里面要努力地冲击它,因为还要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问题,我必须平衡好。那么《中国社会科学》我只能看运气了,或者看看后面有没有积攒到一些必要的人脉。我的合作导师在这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献,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没到时候,因为我现在拿不出一个让自己百分之百满意的文章,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怎么可以让别人满意呢?这就是我讲的自下而上的,逐级的,在一定阶段你可能就要憧憬更高级的期刊,到一定阶段你可能就希望能够冲一冲国外的一些期刊,比如说SSCI或者A&HCI期刊。
当然对一些新进到这个研究过程、或者正在熟悉这个研究、或者正在慢慢成长起来并且还希望能够做的更好的研究者而言,我的想法,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发表了一两篇文章,比如说你要评职称,或完全是为了来练练笔,完了之后,你下面这一级的期刊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再去投了。可以考虑去寻找一些更好的期刊,或者说就像我给我的师妹们定的一样,我就希望她们不要再投下面的任何期刊,比如说综述类的,我就希望从这一本开始投起。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你下面的期刊投多了以后,你会发现写文章也不是那么难的,我对这个格式的要求甚至比那个编辑部的要求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写出来的东西有锻炼价值吗?没有锻炼价值。一定是他的能力和要求比你的还要高,甚至说比你够一够、跳一跳能够够到的能力差不多,这样子我觉得才有锻炼价值。
如果说这两个方面,如果说你能够从最高一级的,相对于目前你能力的最高的一级期刊投下来,那么这个投上,那么我觉得这个下面就没有太多必要了,或者说,你要去再去投下面的时候你会非常自信。
(未完待续……)
主讲人Chin简介: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副教授。近年来先后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gy,《科学通报》《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研究(台湾)》《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7篇,CSSCI/CSCD检索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引15篇,论点摘要4篇。获* *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博士论文获2013年度*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计划攻关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特别资助项目1项、一等资助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青年基金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1项、青年基金4项。兼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ports,《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10余家重要学术期刊外审专家。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