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锐Chin博士讲座之四:论文写作与投稿的互动问答
主讲人:Chin
文字整理:袁丽清
01
关于写作
❈
您刚刚提到了模仿,我想问下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模仿,暂时不用写作,直接找到比较好的模板吗?
❈
答:我提到的模仿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群友可能说找不到,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也在跟我讲过相关的文献找不到,反正就是经常有这些找不到的说法。一些确实是因为有些客观现实中可能就没有,但是我觉得,其实找不到这种说法,在很多时候都是和我们找的方式有关系。
就我认为,只要你的研究主题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主题,那么它应该都能够找得到这个领域里面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比较权威的学者,或者说一些新秀型、实力型的这种学者的相关文章。无非是,当你在找这些文章的时候,这些学者可能有很多的写作的类型,但是你一定要去看主题和你的主题相似的,类型和你的研究类型是相似的,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可以找得到的。
❈
写作的时候,先去找模板,再去找学术素材吗?这个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
答:我觉得这个群友说的问题非常的好。关于这个模板或是说,研究对象和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一开始你就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你要来做某个研究领域。
比如,我们说到过的关于“非理性的决策”这样一个研究主题,但是你可能未必就把它归纳到,或者作为问题一个域把它拔出来,就是这个“非理性决策”。但是,你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你会发现这个主题可能是和人做决策有关,并且这个决策又不是一种理性的决策。而这样子一个主题,所以你在选择的时候,这里面肯定有会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要去甄别它是不是有学术价值的关键词,如果是有学术价值的关键词,那么你就可以对应着一定能够找到有哪些人在做这个领域、这个主题、这个概念、这个理论相关的研究,然后你找到这些人,就能把他这一条线牵出来。
你可以找到他的网页、他的团队、他的实验室相关的信息。那么我觉得,这个相关的工作就会顺利地开展起来。那么你能找到他的模板,这个设想远远比你之前的那个设想更为具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你原来的设想是不是可以细化,然后你就可以发现原来你那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起来。这是我的理解。
❈
您提到了一个问题域意识,什么是问题域意识?怎样培养问题域意识?
❈
答:当然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资历来说这样子的话。其实,我觉得所谓的问题意识,应该能够体现在我刚刚说的两个方面,就是说,如果你把它定义为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它一定是能够在这里的。如果是从一个学科的纵向发展方向上来讲,你一定能够找到一定的历史趋势的,而且的话,你还能够进一步地,找到它在最前沿的这些知识领域里面的一个镜像,一个反馈。
那么,这样子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它既能联系老的东西又能联系新的东西。这样子的话题,我们认为,它往往会具有研究价值,或者说可以被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的。
❈
您说的哲学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能否推荐一两本比较重要的、有帮助的哲学著作?怎么样在写作中运用哲学?
❈
答:我觉得这个很难说直接推荐一个具有普世性的、或者说对所有人都有借鉴价值的哲学著作。但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去看教材,也不要马上就陷入到一种过于抽象、过于高深的那种,比如你去看康德的《批判力批判》,我也不愿意这样子做。
既然任何研究都是问题导向的,那么,从问题出发去寻找各个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它的根基性的背景性知识,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找到哲学,你可能会找到学科。那么,我觉得其实《怎么样做研究》,与这个学术本身的认识方面的话,我觉得有一部分的书可能会涉及到哲学的思维模式,比如刚刚说的《怎么样做研究》,比如这里还有一个《向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好像也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教材,但是也可能会提到一些哲学的思想,你可以从这里面去参考最初的哲学思维的萌芽,可能这一类的书你积累得多了以后,这个哲学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因为我本身也不是哲学出身的,所以,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以我学习哲学的经历,当然,一开始我也会看一些《西方哲学史》等杂七杂八的东西,但是我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这种方式肯定是缺乏问题意识,因为你是一种海量的阅读,你没有以问题作为导向。
❈
是不是可以套用英文中的实证的套路(就是套用人家的模式)来阐释中国的问题?这种属不属于抄袭?
❈
答:抄袭,我不知道怎么样来定义。用实证的研究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这看上去应该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研究主题。中国什么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态?还是中国当下社会背景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我觉得,实证的研究当然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不是说能不能拿来做研究,而是当下中国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在开始做了。当然,这和你怎么样去理解实证研究有关。
比如说,大家有没有看过《社会学研究》里面,翟学伟老师做的研究,关于中国人的脸面、形式主义、人情关系等等问题,他做了一些社会学的分析,他也会使用到一些实证研究的工具,但是未必一定都是以数据的方式呈现。但是,像台湾的学者杨国枢、杨东方他们用实证的研究来做。我觉得这个已经有人在做了,至于说抄袭的话,我不知道怎样来理解,因为抄袭的话题,这个涉及到学术不端,剽窃的问题,这个和方法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和思路之间有关系。
如果说套用国外的这种研究模式的话,我认为是抄袭,至于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学术不端,你可以百度下维基百科确认下你的观点是否属于抄袭。
02
关于投稿
❈
能否特别针对博士生群体谈下投稿?
❈
答:我觉得博士生应该是投稿的一个主力军,博士生接受过硕士阶段的一个训练,时间和精力相对比较集中,不管是从年龄还是家庭负担来讲,这个阶段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至于博士生投稿怎样更具有针对性,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我刚刚讲了很多的问题,应该适用于各个层次和研究精力上的研究者来供他们参考。虽然我的精力比较有限,但是我的理解,博士生群体的投稿,当你还能够利用你这个身份,一般来说是博士点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来说,你可能有这个心理准备,未来你可能没有像你博士阶段投稿那样。同样一篇文章,如果你去一个比较差一点的学校,有时候还有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博士阶段,我想总归是你的身份,可能你还有博导的光环,可以和你联名投稿,还有学校的平台,应该来说,如果投一些比较好的期刊来说,哪些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一般来说,应该没有什么特别要建议的。还是我刚刚提到的一些普适性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能够注意起来,每个层次上我们都可以提高就可以了。
❈
退了的稿还继续投吗?是不是修改以后继续投?如果有的论文质量不行就直接压在那里了?
❈
答:退稿的话,你得看下是怎么退法。有些期刊我真的不想过多的去评价它,因为群里有些人在人肉我,所以有些话我还是不说得那么具体。我想提醒,其实就是很多的期刊,它的投稿渠道是不正常的,这种所谓的不正常是说,在有些情况下它根本不需要你去投,对于这样子的期刊你也要学会果断的说不。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在我看来给你退稿,这样子算是客气的。以我个人的经历:走夜路多了,什么样的鬼都会见到。既有你投过去,很长时间没有反应,你如果不去联系,你去投另外一个杂志,它后来给你发出来了,然后你这边还要撤稿,这种情况都会有。但是一般情况下,他给的建议比较具体,就我投人文社科期刊的经历而言,真的太少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所以,与其他的退稿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觉得不如让你的同行好好地给你判断一下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必要。然后你再做决定是否继续投。
当然这里面还会涉及到我刚刚说到的那个问题:这个投稿,你这个文章到底和它那个期刊征稿的范围,主题之间有没有或者联系是不是密切?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期刊从来没有发过这类主题的研究,你再投过去很难投上,不太可能。
❈
投英文的稿件,怎么把中文的稿件比较好的翻译呢?
❈
答:这应该是进入到一定写作阶段的群友提出的问题。我的个人的感受,因为我也正在做这件事情,因为我发了几篇英文的稿子,但是我觉得我现在仍然处于一个入门和摸索的阶段。
首先,你应该先做这样一个判断,你的这个文章是否有必要来考虑语言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国外期刊和国内期刊有个很大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的原创性的工作在你的文章里面究竟价值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有经验的研究者其实是可以进行自我预估的、评价的。我认为只有那些自己认为非常满意了,并且你觉得这个里面有原创性的观点,这个观点就你目前的文献资料、相关文献的搜索或者阅读工作以后发现,还较少涉及到,有必要,有可能去向国外的学术界去推荐的这种情况下,你才涉及到。
当然这个过程你需要很多人帮你做这个判断,而不是仅仅你自己要做这个判断,然后我们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去翻译,有没有必要去找专门的翻译公司也好,其他的一些研究人员,比如说华裔,精通双语的一些专家,比如说你们这个研究团队有这个关系,他们来帮你翻译。否则,语言的这个问题提不到这个层面上来说,否则的话,你把语言修改的很好,你这个文章没有实质性的介绍、原创性的观点,我觉得这种投国外的期刊,基本上没有投上的可能。
但是说,你的论证不是很充实,或者说你的文章架构可能有些问题,有些时候可能还可以,后面有修改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我碰到过这种问题,我写英文的文章,其实我不是特别的有底气,我就发现这样子一个工作,可以国内来投,但是国外的话可能套路不太是这样。我后来也写过几篇,后来就变成抽屉文学了,这样的情况我也有。为什么呢?我不值得再在这个上面花时间、花精力让人来给我修改这个语言,当然语言很重要,很多的期刊,如果你的语言关不过,它是不会给你送外审的。语言问题很重要,但是idea更重要,idea可以了,你再来修改语言比较好。
❈
怎么样去理解文章的质量?这个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
答:有一个衡量质量的标准,任何一个研究者其实心里面都会有一杆秤,就是你在这个领域里沉浸的时间长了,浸淫的时间久了,你就知道有同样的一些研究者同样也在关心你所关心的问题。可能和他们的工作比较起来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但是从研究方法,从研究的思路,到写作完成以后这个文本的这个层次,你可以去排一排队,就是这些学者和你的文章比较以后,你觉得你的文章,这个层次是否能够达到中间居上这个层次。如果是的话,我认为你的文章质量也就是到了这样一个层次,否则的话,你的文章的质量就有待于提高,这是横向的比较。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其实文章的质量还有纵向的比较,是和你这两年,你写作,你自己能够感受到的写作,从语言的使用到构思框架、模式结构的这个组合上面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这说明你的文章质量在提高,这种进步你可以自己来做,也可以让别人帮你做判断。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投这个领域比较好的期刊,就可以让别人帮助你来做判断。
(全文完。)
主讲人Chin简介: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副教授。近年来先后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Frontiers in Psychology,《科学通报》《教育研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应用心理研究(台湾)》《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7篇,CSSCI/CSCD检索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引15篇,论点摘要4篇。获* *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独立),* *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博士论文获2013年度* *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计划攻关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特别资助项目1项、一等资助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青年基金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1项、青年基金4项。兼任Frontiers in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ports,《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10余家重要学术期刊外审专家。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