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学术论文有三种最基本的组织结构,你都知道吗?
文 | 老踏
一篇论文的主体部分呢,自然是它的正文,没有正文的论文就不算是一篇论文了,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正文很有可能又是一篇论文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最不重要的那个。这个说法可能比较诡异,也较具讽刺意味——可我们思考一下,一篇论文,被我们关注最多的、最能引起我们注意也最被我们看重的,往往不是正文。
我们会因为一篇论文的标题足够吸引人而把它从数据库下载来看,会通过关键词检索到一篇论文,会认真阅读一篇论文的摘要,也会对支撑起这篇论文的那些参考文献感兴趣,甚至我们还会被一个注释所吸引,陷入沉思。所以挑来选去,最后剩下的反而是论文的正文,它成为“最不重要”的那个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又必须承认,论文的正文又至关重要。因为论文的其他部分或者是从正文之中提炼、升华和派生来的,或者是为支撑论文正文中的论点和论述而存在的。而且实实在在的说,如果没有存在于正文之中的那些缜密的、严谨的、环环相扣的论述过程,那些研究结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今天开始呢,我们将陆续推送四篇文章,和大家聊聊中文社科类学术论文正文的基本组织结构问题。这篇文章是做一个总体说明,看看学术论文的正文都有哪三种基本的组织结构;接下来的三篇文章呢,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每种组织结构的不同情况。
好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学术论文正文组织结构的整体问题。所谓正文组织结构呢,也就是论文正文写作框架的搭建。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观察,从最为宏观也最具通约意义的角度来讲,可以把论文正文的组织结构,概括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总——分——总”结构。
拥有这类组织结构的论文,一般是在开篇时做一个整体的说明或者描述,呈现一种现象,指出一个问题,介绍一类观点。然后进入“分”的部分,对这个现象、问题或者观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论述,提出分论点然后寻找论据进行论证。再之后,对这些分论文进行总结,也就到了论文的结尾部分。然后“总——分——总”结构也可以细分为一级“总——分——总”结构或多级“总——分——总”结构。
第二种,“三段论”结构。
即论文由或明显或隐含的三段论结构来进行写作。这里的三段论可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是“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证实或者证伪”。这大概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论文结构了,在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是什么,或者提出假设),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开始对这个或者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是从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剖析(或者通过田野、调查问卷、实验来进行验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找到原因和症结之所在了,就进行到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也就是怎么办)。当然我这里做的这个说明是非常粗略的,是以“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可能无法呈现“三段论”内部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
第三种,“并列式”结构。
拥有这种结构的论文,一般是以论文标题呈现出来的核心议题为中心,从多个并列的层面加以阐述。处于并列关系之中的这些层面,一般又是围绕着一个可以支撑论文核心议题的分论点来展开的论证过程的。也就是分论点1+论据+论证,然后是分论点2+论据+论证,以此类推。等几个分论点都阐述完毕了,论文也基本就戛然而止。
这种结构的论文有点像学术散文或者漫谈,但是属于“形散而神不散”,各个分论点及其论证过程还是足以支撑起论文的核心议题的。以我的经验观察,以“并列式”结构写作的论文其实并不多见,但是这类文章往往会有非常高的引用频次,作者也往往是某一研究领域中公认的大咖。
我觉得这种情况并不是巧合——敢于采用这种结构来组织论文写作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能力的,而且这类文章能够顺利经过学术期刊的初审外审和终审,也往往得益于论文作者的学界口碑和影响力。
应该这么说,在我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以上这三种组织结构的论文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三段论”结构,然后是“总分总”结构,“并列式”结构较为罕见。再有一点,虽然很多论文确实无法简单归入上面这三种组织结构,但是通过拆解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论文基本是对这三种组织结构的综合运用。
因此我的建议是:大家多去阅读和模仿自己研究领域之内的、以这三种组织结构去写作的高质量论文,认真思考怎样的论文选题更适合采用怎样的组织结构,然后反复进行刻意的练习,进而熟练运用三种组织结构进行写作。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