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问题,听听威宁老师怎么说
文 | 威宁
编辑 | 月如洗
本文将从论文选题的规范、论文框架的规范、论文类型的规范、论文创新的规范、论文结构的规范、论文研究方法的规范等几个方面,来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问题进行介绍。
论文的规范一般大家想到的就是格式跟文字风格,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论文的规范在很多地方都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当然最重要的规范是文字规范,也就是学会用学术语言来讨论问题。这里要区别于大家通常的意识流写法。
很多人写论文的时候,避免不了的就是意识流,想到哪写到哪,写不出来就去找政策,领导人讲话等等的往文章里面凑。这个是大的忌讳,写论文做的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规范讲究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逻辑,第二个是严谨。
选题的规范
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化生为熟,一种是化熟为生。
第一种是化生为熟,就是从陌生问题开始,或者大家不懂的问题开始。
比如“高中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很难落实”这个题目,显然里面包含了两个陌生的内容,一个是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另一个是难以落实的原因。这都属于陌生问题,那么读者或者编辑看到之后会想或者他会问自己,为什么很难。
这样的题目就会很有吸引力,要知道,一个C刊编辑平均一天收到的稿件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很多文章看题目就直接毙掉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一种是这个选题里面又分这么几种看上去很规范,但是实际上是不会被进入下一步的。
标签化。这些年,国内的教育研究越来越注重学术规范。光有好的选题仅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则取决于适切的理论与可行的方法。但是,一些作者在没有吃透理论的情况下,就敢给自己的论文贴上某某理论的标签,显得高大上。但这种对理论的生吞活剥,纯属画蛇添足,不如没有。
方法化。跟上一点贴理论标签的病灶相通:为方法而方法。用了一堆眼花缭乱、令人费解的研究方法,证明了一个不用任何研究方法,或用最简单的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就能证明的问题。还有作者对研究方法也生吞活剥:在没有熟练掌握方法的情况下,就胆敢以身试“法”,其结果惨不忍睹。研究成为炫技。这就好比:我问一个厨师,菜做得好不好,他却给我看他的菜刀,夸他的菜刀有多好。
意见化。这个就是一看文章题目,什么什么之我见,学术研究不是个人意见发表,除了大牛,一般学者不要用这种题目。再一个忌讳用浅议浅谈这类题目。因为学术研究不是个人意见的抒发,即使有意见,那只能是根据证据来提的,不是任意批判或者提意见。我们很多文章最关注的就是提意见,我通常都会问让我看这类文章的人,别人凭什么要听你的意见?人家在这个岗位甚至领导岗位待这么多年,难道都是没有按照你的意见在做事情么?
陈旧化。与时髦化相反,选题已经过时了。选题过时,说明这一选题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实中已经得到解决,再论多余。或者选题没有过时,但研究内容却没有任何创新,只是用自己的话把别人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这样的作者一般没有做好文献综述。
综述化。这类稿件虽然做了文献综述,但也只做了文献综述。不是说文献综述就不可以发表,而是综述与研究之间不能划等号。文献综述的弊端是没有学术创新。
选题类似于这类不规范的问题都有很多,大家可以对照审视一下自己的论文。
第二种是化熟为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你如果经过思考或者收集证据之后得出的结论和一般结论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类题目是可以考虑的。
比如汪丁丁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什么才是一流的知识?”
一般我们对一流知识基本上都有共识了,但是他这个题目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所以说这类题目可以是化熟为生的。类似的题目各个学科都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社会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
论文框架的规范
一篇学术论文应该由如下的部分构成:题目、摘要、主体、脚注(参考文献)。
一篇毕业论文包括:题目、研究源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研究论文的主体、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
看完题目之后编辑关心的就是你的摘要。这里我补充的是,摘要千万不能发感慨。我们很多人写摘要,就是写这个论文研究的意义多么重要,价值多么重大,这类摘要编辑看到之后肯定会毙掉,后面不会再看的。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时间都有限,我就强调一点,摘要是文章的概括和浓缩。不是意义阐述和价值呈现,那个是你文章里面的事情,不能在摘要里面写。即使写,一句话带过即可。
论文的框架部分各个学科要求不一,其实《社会学研究》里面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比较规范的。第一部分是文章介绍,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通常是文章的分析和展开,第四部分是结论。具体的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大同小异。
论文类型及其规范
从性质上看,基本上目前文科所有的文章都分为这么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文章,另一类是应用型的。从学术论文所反映问题的性质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原理性论文和应用性论文。原理性论文所表达的主题一般比较抽象,思辨性较强,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具体的教育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论现代大学制度之现代性》,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两个题目就典型的理论性文章。
有些原理性研究如要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发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于一些中介问题研究,中介问题研究就是将原理性研究成果转化到教育实际问题的指导原则、工作准则、评估标准、运行机制、操作方法之中的桥梁。中介问题包括各种指导思想问题、定位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方案计划问题、方法措施问题等。
学术论文有其自身的思维逻辑,它是统领全文、使整篇学术论文内在地成为一个整体的主线。每一篇学术论文的思维逻辑都是不同的,但性质相同的学术论文的思维逻辑具有显著的共性。
一般而言,原理性论文主要遵循归纳思维逻辑,而应用性论文主要遵循演绎思维逻辑。前者是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一般到个别。所以在全文中,你的观点的展开,你的谋篇布局,框架的设置都要按照这两种逻辑类型来进行,不是漫天的观点而找不到逻辑,当然最忌讳的是写成工作经验总结和教案。
原理性论文一般以论证或解释有关假设、命题为目的,论证或解释应当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否则,事实不清、材料不足,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对事实材料的要求是越多越好,要尽可能搜集、获得各种相关材料,在大量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充分的说服力。
应用性论文的写作不能无凭无据、空发议论、空想对策,需要从适切的理论或学说出发,对有关实际问题展开剖析,揭示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都是要在框架里面,也就是文章的一开始摆明问题,或者提出假设。全文都应该围绕问题和验证假设来写,不是无凭无据的写。写论文有点像做证明题,就是有时候看到结论是对的,但是你要说明它为什么对。
论文创新的规范性
这里所谓的创新其实主要是在思维和观察视角,再就是你发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来谈的。否则如果你的结论、论证过程和视角跟他人无差别的话,那就不叫创新。
学术研究意味着专业化,学术论文应该体现专业化的深度。有人把一些学科当成万金油,把自己当成通才,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论文可以小题大做,但不可以大题小做。研究内容,最好一题一议,不用面面俱到。一篇论文把许多问题都扯进来讨论,易流于泛泛之谈。
有的同学一写论文,动则借鉴、启示,俨然以上帝或先知的角色自居。拿美国与中国的月亮比,结论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更圆,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他们忘了,社会科学远比自然科学复杂,自然科学谈启示和借鉴绝无问题,而社会科学的前缀可是“社会”。
论文结构的规范性
再一个,文章的结构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纵向结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从题目、摘要、文章问题或者假设、文献综述再到文章分析结论等等。所谓横向结构,是指论文在一个主题下所包含的各次主题之间关系的展开方式。
一篇论文的纵向结构的规范,主要是看上下文之间是否保持连贯,讨论是是一个大的主题,但不是重复的循环论证。几个独立的部分之间有串接的关系在里面。最主要的是,这些结构上的关系一定的逻辑性的,不是车轱辘话,反过来倒过去的说。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文章的文字部分的规范。
文章的用语除了要保持学术语言之外,关键还要用语准确。比如很多初学者分不清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差异,经常混用。如果你不清楚你文章中的一些词汇的用法,最好去查他的英文表达是什么,这样有助于用词准确。
很多人也表示,文章写不出来,或者说没有学术味道。这个我在之前的讲座里也提到过,其实是读的不够。一般来说,你要写100字,你要阅读的材料肯定要超过一万字。阅读不足是很多人的通病,然后大家就开始追求说有没有好的方法、其实大部分文科的文章都是在文献基础上起家的。没有对文献的扎实掌握,方法根本是用不上的。
我以前的讲座里也说过,审稿人看论文都是有罪推定,我们自己帮一些刊物审稿也是如此。基本上通过的概率是十几分之一。所以如果你没有打动人的观点或者对文献的发掘对新问题没有充分把握的话,写论文要慎重。
虽然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没错,但如果一开始基本的文献都没读过,或者调查和问卷做的很草率就想得出一个惊天结论,这是不可能的。
审稿人有句话叫“外行看题,内行看注”,意思就是一般人评价文章是不是够好,首先看的是题目是不是亮眼,但真正的内行会看你的参考文献。会关注你读了什么东西。如果经典作品没读过的话,基本上也会被毙掉。
论文研究方法的规范问题
再一个就是论文规范所牵扯的学科性的问题,通常来说学科之间的壁垒是比较大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实我个人觉得有点存疑。你可以是多学科的视角,但方法最规范的其实是经济学,其次是管理学和社会学。很多学科方法上存在很大的漏洞。你可以选择该学科的理论去看问题,分析框架去思考,但研究方法要慎用。
举例来说,一个是大家喜欢用问卷,另一个就是抽样。问卷基本上也是不看发放对象,不看受访者的实际状态,自己随便编一份问卷,也不做事前的测试性问卷的工作,就撒出去。这样是没法得到真实结论的。抽样调查也是如此,很多人把随机抽样做成了随便抽样,不考虑样本的适切度。这样也是不行的。
对于访谈也是如此,如果要确实用到访谈,大家可以先去看看有关扎根理论的文献,特别是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文章和书。她的有关访谈的内容都是很扎实的。我们不少人写访谈的内容的时候,不管访谈者说了什么都往文章里堆。没有对关键词的提炼、编码,甚至没有做初步的过滤。这样看上去的论文就是访谈材料的堆砌,也是不利于结论的获得的。
要知道访谈的关键是要获得受访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是随便为了访谈而访谈、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特别是访谈问题的设置,有的问题不回避隐私,有的问题基本上没法做质性分析用。这一类问题大家要尤其注意。
总之,文章的规范就是学术性,之于什么是学术性,并不是读不懂,大家写文章都是很平常的语言,但是其文献、方法和语言都是很扎实的。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大家一定要养成写作与读书的习惯,文章的规范性才能逐渐体现。如果你文章写得不够好,其实主要还是你看的不够多、每个学科都有经典作品和代表性的刊物。多去看看自然水到渠成。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作者简介
威宁,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研究,擅长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博士,东部某省属重点高校讲师、硕士生导师,硕士阶段曾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及相关项目5项,同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高等教育学会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现指导研究生数名,本科生创新项目1项。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学术链@科研精进系列私训营】策划人,畅销书《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