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写作中的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下)
文 | 小顾
编辑 | 月如洗
PS:怎样在人文社科研究工作之中遵循科学而适切的研究方法论,熟练掌握并且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来开展具体研究活动,是每位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的刚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老踏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小顾老师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前不久,小顾老师在他的同名直播讲座中,重点谈了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论及其具体应用问题。在昨天的推文中,我们已经把这次讲座的前半部分推送了,今天我们推送后半部分,希望对大家形成关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的全貌认知有所启发。感谢小顾老师的辛勤工作,也感谢小顾老师授权老踏科研联盟独家发布这两篇文章。
前文回顾:
三、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定性研究
(一)量化研究
1.量化研究含义
量化研究是从特定的研究假设出发,以统计分析来探究社会现象,把社会现象或问题用数量来表示,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考验、解释,确定其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由此得出客观而科学的结果或者比较准确地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
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如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法、数字统计法等。
2.量化研究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调查预测或者对社会现象中各种因素的分析。
(2)证实。研究者事先设定假设,然后收集数据进行验证。
(3)价值中立。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
(4)数量化。将事物在某个时刻凝固,静态地进行数量上的计算。
(5)代表性。验证相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
关于量化研究的基本步骤与线性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质性研究
1.内涵: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解释性理解的活动。
2.适用范围:
特殊性问题:特殊的个案所呈现出的问题,研究只对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意义性问题:探讨被研究者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
情境性问题:探讨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
过程性问题:探讨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重点是事情的动态变化。
描述性和解释性问题:对社会现象的本相和意义进行研究。
3.基本特点:
(1)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
研究者须长期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的自然情境中体验生活,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和往。
(2)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的研究。
(3)使用归纳法。
采用多种方法获取原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比较不断系统化并构建理论。
(4)对行为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者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
4.质性研究范本:《中县干部》
2008年初始,冯军旗在河南新野县挂职两年,分别担任副乡长和县长助理各一年。运用质性研究(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调研基层官场生态政治,包括该县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升迁“奥秘”;以及政治家族——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贡体制”“买官卖官”以及纪委官员的“摘帽的尺度”。
(三)定性研究
1.内涵:
在观察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基础之上,运用属性认定、逻辑推理、分类、比较、抽象、概括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做出概括并加以解释的活动。
2.目的:
掌握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内在本质、普遍规律。
3.适用范围:
非常广泛,可用于各门社会学科的研究。
(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比较
1.定性研究着重于事物质的方面的研究,回答事物性质上“是什么”“属于什么”等问题;而定量研究注重的是事物量的方面。
2.定性研究以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为依据,主要运用属性认定、类别归纳、逻辑推理、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以调查的资料数据为依据,主要运用测量、实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而定量研究则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
(五)质性研究与定性研究比较
1.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定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认为存在绝对的真理和客观的现实,目的都是寻找普遍规律或本质,而质的研究则对真理和客观性进行质疑。
2.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为随意,不注重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质性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结果或理论,不包括哲学思辨、逻辑推理、个人反思、政策分析、工作经验总结等。定性研究一般没有原始资料作基础。
3.在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质性研究更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具体性、情境性,而定性研究偏向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
4.在遵循传统上,定性研究沿用形而上的思辨传统,质的研究则遵循现象学、阐释学或理解方法的传统。
5.质性研究已经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方法规范,而有关定性研究的运作机制、方法规范却还没有系统的探究。
四、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1.含义:
利用文献资料间接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即间接研究。间接性是文献研究最大的特点。
2.特点:
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打交道,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即文献资料来探讨与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
注重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
在社会研究中,文献法必不可少。
探索性研究阶段中的文献查阅;无法直接调查的情况下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独立研究(如:杜尔凯姆的自杀研究)。
3.优点:
(1)可研究无法接触的对象;
(2)无反应性: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
(3)研究成本较低点:
4.缺点:
(1)倾向性:最初文献撰写者的兴趣、立场、目的和意图会使文献带有各种各样的倾向性。
(2)信息的有限性:研究者缺乏相关体验、知识,许多文献反映出来的信息对研究者来讲是有限的和不充分的。
(3)资料难以获得:隐私资料、保密性文件等难获得。
在整个文献研究方法使用过程中,必须对所采用的任何资料持有一种科学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态度。
(二)比较研究法
1.概念: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
2.原则:
(1)可比性原则;
(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3)共同性比较与相异性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三)调查研究法
1.概念:
是指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及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2.两个显著特征: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适用于对社会现象的一般状态的描述以及对现象间关系的因果分析。还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特点是:(1)研究内容的广泛性;(2)获取资料的及时性和全面概括性;(3)资料分析的定量化。
3.优点:
(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的情况;
(2)调查研究的操作过程严格、规范;
(3)调查研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目的的研究需要;
(4)调查研究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4.缺点:
(1)与实地研究相比,它缺乏对事物理解和解释的深度;
(2)与实验研究相比,它缺乏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力度;
(3)与文献研究相比,它又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就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揭示事物内在数量规律的方法。
有两大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1.描述分析:是对已经初步整理的数据资料加以概括,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的一种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对资料进行概括,从多角度显现大量资料所包含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统计推论:是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进行推论的一种方法。其任务在于根据样本资料去推论总体的一般情形。
(五)系统分析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地考察对象,求得整体的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是一个系统科学方法群,它包括系统分析、系统模拟、系统设计、系统管理等主要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当然不仅指人们对于现实已有社会系统的认识,还包括对于理想的社会系统的设计、模拟和这种社会系统的实施及其管理等。
好了,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就是这样一些内容了,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请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号,我们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科研成长型干货推文的。如果你愿意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那些在学术成长领域孜孜以求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感谢你。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作者简介:
小顾,主要从事经济学(区域与产业经济学、少数民族经济、经济战略)、管理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历史学(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领域研究,擅长文献阅读法、定性分析研究方法。985高校博士毕业,目前985高校(C9联盟)博士后工作站在站,西部某直属重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西部某直属重点高校MPA第二导师。主持参与省级社科、省级教改、省情决策与咨询、省教育科学规划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3篇,现专著1本,教材2部。在人文社科专业论文的选题,立意创新,学科交融,结构内容撰写等方面有着独特技巧与丰富经验,曾指导多名学生发表过高质量论文。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