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博关系论:搞不定这三大关系,还考个什么劲头?

 

 

 

文|Jack

编辑 | 月如洗

 

 

 

 

考博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它可能既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考试,也是生活的一种丰富阅历。考博不是物质上的必需品,而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它需要我们处理好环境塑造、心态把握和奋斗过程层面的一系列复杂关系,要求我们辩证看待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行动,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一、从考博的环境塑造上来看,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考博既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也更需要与他人的精神交流和互动。考博虽然是一个人的奋斗,但是却是一群人的相互激励、支持与认可。

 

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人默默地备考,而要积极主动地与班上想要考博的同学以及所认识的其他准备考博的人,还有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父母家人、亲戚朋友等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不要把班上的同学当作有威胁的竞争者看待,更不要觉得别人和自己不是相同专业的就没有多大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人们所掌握的信息都是动态生成且加速更新的。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尽可能多的人交流和沟通信息,我们才能在考博攻坚战中赢得主动。

 

比如,在考博过程中应选择自己心仪的报考导师,提前与之联系,以谦卑自然、刻苦认真的态度叙述自己在科研上的努力,用真诚去感化老师。即使没有发表过文章,你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悟以及近段时间以来所看的书、所思考的问题、所凝练的观点发送给报考导师,建立一种纯粹的、不显功利的交流模式,体现你考博的决心和信念。

 

再比如,当你备考感觉疲惫时,多与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交流沟通,不要因为备考而忽视了与朋友、家人之间的联系。因为他们有的虽然不能直接在考博这件事上帮到你,但是却可以在你烦恼失意时给与你最强烈的心灵关怀和最坚定的支持认同。

 

当然在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情感互动和精神交流时,也不能为之所困,一味诉苦埋怨或者过度依赖关系圈。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专注于不停地构建关系网,尽可能找机会看能否拉上关系。并不是这样不可取,只是说我们不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上面。

 

我们必须要在与他人互动的同时,能够看清楚事物发展的本质,搞明白考博终究是需要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的,要用实力说话,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关系。

 

况且一般来说,外界所赋予你的人情关系因素往往带有强烈的利益色彩,时刻因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颠覆性的逆转,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只有自己的实力过硬,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助推,我们才能如鱼得水、收放自如。因此,对于科研本身,我们要下大气力、花苦功夫去搞。这就需要静的下心来一点一滴积累,不断尝试去写文章,保持对文章的感知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我认为作为硕士研究生前期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创新,而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某一个话题做到了如指掌。例如,当人们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你能够对其科学内涵、形成条件、重要地位、传播意义、践行路径等等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而不是模棱两可的知道一点。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一个人静静地、有耐心地琢磨相关文献资料的内在意蕴和深层含义,不断思考每篇文章行文之间的联系和逻辑。通过梳理整合文献中的各个观点把核心关键词提炼出来,并在此基础之上串联成一句话,使之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

 

只有先老老实实地阅读大量文献,概括核心观点,形成整体认知,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更高级的创作工作。在这里我特别想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对每个专业学科的基本原理有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不管这些基本原理是否对于你目前所研究的东西有用,它都是你宏观把握专业学科中所有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从考博的心态把握上来看,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毋庸置疑,考博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有良好心态的精神支撑。在考博过程中,发表论文可以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一部分考博的人为自己没有文章而烦恼,尤其是在面对申请审核制的学校时感到非常担心和忧虑,于是在一种不确定的迷茫之境中盲目地想尽办法去发文章。这不仅反映了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也导致了在写文章时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与其说这一部分人是因为考博在即时间和精力不够用,才出此下策不管文章写的如何先写了再说,寻求心理安慰,不如说他们不敢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来做好每天的事情。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图景下,人们似乎把“快”作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法宝。的确,做事要讲求效率,但更要打牢坚实基础。我们可以为论文写作设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尽量快的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建构文章。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关于自身所研究领域的一些基础性知识,最好能把别人的观点做一个综述式的梳理和整合并通过对比指出每个观点论述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不断深入挖掘别人提出的某个观点,逐渐融入到思想背后更加深层次的丰富意涵之中。

 

把节奏放慢下来,精耕细作,一个观点一个观点的不停追问,在追问过程中进行问题的联想和串联,把一个观点琢磨透,比多看十几篇文章要有意义的多。关键是我们一定要在心态上放平和,不骄不躁,抛下所谓的对短时间内如何写好论文的疑虑,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过程中体悟论文写作的真谛。

 

从其本质上来说,论文写作不是方法操作层面的套路,而是思想传播层面的运思。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快速出论文的方法,而是一个潜心问道的心灵。只有像品茶悟道一样慢慢求索论文展开的过程,抱着向文献虚心求教的态度探讨每个问题,在灵魂深处与其所面对着的看似毫无生命的文献资料进行对话,通过纯粹求知意境的营造把它们活化起来,你看到的一篇篇论文才能给予你最大的帮助,让你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在追逐快的目标下放慢脚步、勇敢前行,做默默耕耘的学术人,而不是追逐快餐式写作的赶路人。

 

相信我,这并不是无用的心灵鸡汤,而是最有用的论文写作之道,如果你这样做了的话。我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并且我将努力保持着对学术的这份信仰一直走下去。刚开始的我和有些人一样根本不懂得论文如何去写,也没有人去教你。

 

只有自己抱着写好一篇论文的态度,不断地做些看似没有效率的工作,例如反复去读以前读过的优秀论文,常读常新,哪怕一天只能读完一篇文章也不要紧,哪怕昨天看不懂今天也看不懂也不要紧。因为我知道没有人是生来就会写论文的,只要我比别人多些坚持、多些耐心,铁杵都能磨成针,那么我就会逐渐领悟论文的写作之道。

 

这当然和我投入的时间精力有关,但也和它无关。最后对论文的参悟来源于你的初心,来源于你深处快速变化时代下的那颗对学术的坚定信仰。一句话,不管外界要求你多快,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韵律,哪怕是一只蜗牛也可以狂奔。

 

三、从考博的奋斗过程来看,要处理好苦与甜的关系

 

习大大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博士梦是广大学子梦寐以求和不懈追求的,实现这个梦想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建设牢固可靠的知识体系,推进崇高伟大的科研事业。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奋斗始终是我们实现每一个人生目标的主题词。考博奋斗的过程有苦也有甜,当然它的苦与甜是与能否认识和把握考博本身的性质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考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而非功利实体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少一些功利性,多一些对学术单纯的把握和思考,那么我们考博奋斗过程中尝到的就是甜味。说实话,只要是下决心要考博的人都是奋斗者,只不过他们奋斗的体验感不同而已,而恰恰是因为这也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否有价值和意义。

 

比如,部分人把写论文当作一种获得荣誉的跳板,投机取巧、费尽心机地发文章,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为自己的“论文事业”铺路搭桥,时刻处于焦虑、不安、担忧和恐惧之中。如果我们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了。

 

为什么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却在最宝贵的时光里做着包含复杂利益因素的“论文事业”?

 

为什么我们要让发文章这件事变成了左右我们考博过程中一切思想行动的唯一动力?

 

为什么我们忘记了写文章本来就只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价值反思、思想引领和实践探索?

 

难道写文章除了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还有其他什么别的目的吗?

 

当我们把学术回归到它的初始状态时,我们为之一切的奋斗和努力都在主观体悟上感到愉悦,同时也会获得外界一切的鲜花和掌声。而当我们写论文掺杂太多功利性因素时,不仅限制了自身论文写作的进步空间,还会形成一种科研事业“形式上的努力奋斗,实质上的不思进取”之景。

 

当我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放下奖学金、证书荣誉等功利性因素,积极投入到需要久久为功的理论建构之中,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别人想得到的以及别人还无法参悟到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馈。

 

当然,考博奋斗过程中一定会有困境,会让你尝到文章没写之前无从下手、文章写了之后无法修改、文章投搞音讯全无的苦头。这是论文写作的常态,也是我们想考博但迟迟发不出来文章时的纠结痛苦之状。

 

应对这一现状的前提是回归学术简单纯粹的本质,把握蕴藏在苦中的甜,苦中作乐、坚持不懈。而仅仅只靠埋头苦干、快乐学习也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找对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化解这一广大考博学子的纠结痛苦之境。

 

在此我结合自身专业研究来提供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论文写作之道供大家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话语来组合成论文题目。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建设;文化自信;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习大大一直强调的话语,你可以就某一个话语为中心进行联想。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和文化自信是什么关系,能否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或者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至少你能够想出两个题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基点”。

 

二是通过网络渠道汇聚最新观点。

 

一般来说,我们搜集到的论文即使再新,也无法完全与时代同步。我们想要研究的话题和领域时刻都发生着变化,而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往往被定格在过去,带有不可逆的保守性。要想形成创新的观点只有到网络中去寻找大众对这一现象的评论以及相关专家就这个问题在网上展开的辩论,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找到可以为论文写作增色添彩的地方,使自己的论文写作永葆生机活力。

 

例如,微信公众号、知乎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寻找论文写作灵感和素材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中国知网所下载的论文上。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仅仅看别人写的论文,那么反而容易因为自身理论基础不够陷入大量同质化的文辞表述之中,找不到可以利用和转化的论文写作的活性因子。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作者简介:

 

Jack,某211高校硕士在读,已考取某985高校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以及核心价值观研究。硕士研究生两年多来,发表CSSCI来源期刊两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1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两篇。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答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

加入联合创始人


如果你想成为学术链科研联盟的一员,获得自身的提高;或者,你也想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科研新手快速成长,加入学术链科研联盟联合创始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立马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