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我:关于成功,我信仰积累的力量。

图|网络

 

 

01

 

 

去年圣诞节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刚好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也过去参会。会议期间,我的一位师兄请导师和其他学者一起吃饭,就把我也叫上了。于是,有幸在席间听到了关于我导师的轶事,是我当年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讲的:

 

 

各位,给你们讲个他的传说。你们能相信吗?当年,他的床,是在一摞摞的书上面铺块木板,然后放上被褥……他随手就能翻书。对,这就是他的床。……他每天清晨高声朗读英语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的。我听到朗读声了,就他妈知道几点了。……

 

 

导师温厚地笑着,说:不是传说,是事实。

 

 

所以毫不奇怪,导师是圈内“土鳖”里英语最好的,当年通过全球竞聘拿到了美国某著名高校资深讲座教授的职位,一聘就是8年。然后华丽转身,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回国了。

 

 

我想说的是,关于成功,我信仰积累的力量。

 

 

02

 

 

说来很巧,那年九月,我进站去做博士后的那天,刚好是和导师(还有一位师妹)坐同一趟航班。办理完值机和行李托运,过了安检,我就和这位师妹在登机口侧边的座位上天南地北胡扯起来。导师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从背包里面掏出个iPad,很专注的看着。后来登机了,老师还是看iPad;飞行中,老师也是看iPad

 

 

然后的然后,我们终于意识到,老师是在,阅。读。英。文。文。献。

 

 

……一转眼就过了十一长假,我从家乡返回学校继续听导师的课。课间休息的时候和导师聊天,随口问导师长假过得怎么样,导师是这样说的:

 

 

很好啊,这个假期不错,我把那个书稿最艰难的两章内容翻译出来了,这样就没啥压力了,能够按时交稿。

 

 

我想我已经明白为什么自己注定只是个学生,而导师却永远会是导师的原因了。

 

 

 

03

 

 

再画蛇添足说说我自己的事情吧。

 

 

这两年,我的科研之路貌似风生水起,其中比较让我沾沾自喜的一点是,去年我申报的三个项目都获批立项了,这三个项目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一般项目。

 

 

我还没有狂妄到认定这些项目对我如同囊中取物,认为这是名至实归的程度,这点起码的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因为运气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我必须承认自己运气爆棚。

 

 

但是在运气之外,我确信自己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拼尽全力了,那些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以及紊乱了一个多月的肠胃功能,都是代价。那时的苹果,是切成小块用开水泡过之后才敢吃的。

 

 

而且我确信,这种运气也和我之前持续不断的积累有关——是的,我在申报项目选题的研究领域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前期成果,包括两本专著和20+CSSCI期刊论文。这种规模优势为我获批科研项目的“井喷式”增长奠定了基础。

 

 

04

 

 

我的确没有时间精力每天写文章。我能实现日更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差不多是在用自己之前15年的业余写作成果来支撑这个公号的「文艺狂欢」啊,所以,我能做到。

 

 

积累,才是王道。

 

 

让我们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在自己最感兴趣且最为擅长的领域里持续作战吧。只要你信仰积累的力量,那个美好的未来,早晚都是你的。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

加入联合创始人


如果你想成为学术链科研联盟的一员,获得自身的提高;或者,你也想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科研新手快速成长,加入学术链科研联盟联合创始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立马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