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摊子不如深挖洞,相信我……额,主要是相信我的导师。
图 | 网络
1
回想在我赌博……额,读博的那三年时间里,我的导师对我说了无数句话。是的,只要和导师在一起,我从不担心会冷场。
如果只允许我在浩如烟海的那些话里挑选一句,一句对我影响最大的话,那么,这句话会是:铺摊子不如深挖洞。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和导师见面时他对我说的——那时的我还是个科研小白,诚惶诚恐地为着自己即将面对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事情而诚惶诚恐着。
2
是的,铺摊子不如深挖洞,请允许我用个案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进入脑海的,是我的一个师妹——此时此刻,她曼妙的身姿和姣好的面容正在我的眼前晃动,干扰我的写作。
好在我是一个坐怀不乱——该多好的人,额,让我们继续。是的,她面临晋升职称的压力,于是各种奋起直追,目标明确、动力十足、资金的供应也非常充裕。精耕之下,必有收获,是的,她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快就达到了职称评审的条件要求,但是一个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峻——
评职称需要主持至少两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或者主持一项国家级项目。是的,她非常努力,每个可以申报的项目她都没有错过,却屡屡败下阵来,难有斩获。
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她把自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申请书发过来让我提建议,我前后认真翻看了一个半个小时,终于得出在这份申请书里没有夹带她要约我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然后一起去做某些不可描述事情的鉴定结论。
出于无奈,以及各种百无聊赖,我开始看她的选题、学术史梳理、论证过程和前期研究成果——对,就是在看“前期研究成果”的时候,我认为我已经找到她无所斩获的原因了。她的选题方向是文化安全,而她的前期成果里只有一篇论文与这个选题强相关,其他的,呵呵。
比她列举前期成果的数量更为惊人的,是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精准扶贫、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道德信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晚清中国政治发展……甚至,你能相信吗,这里居然有篇关于电影《花样年华》的配乐分析的论文!
其实我很佩服她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在这么多的研究领域都有学术产出,这其实是很难做到,她确实下了功夫。但是问题在于:
001 这会让你在某一具体研究方向里的积累明显不足,无法形成真正的“规模优势”。
002 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当你可以在各个研究领域发声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你只能发出比较业余的声音。
于是,我义正言辞地建议她在项目申请书里只保留那篇与选题强相关的前期成果,那才是这个选题真正意义上的前期成果。是的,她肯定觉得有点委屈,可事实就是这样:
她在铺摊子,没有深挖洞。
3
再回头说说我自己。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打算跳槽,然后每每以失败告终。一开始我也觉得自己委屈,不甘心,可仔细想一想,这里除了运气的成分、生活地域能否适应的考虑和一家人能否团聚的权衡之外,核心原因其实在于:
自己没有真正打动用人单位的成果,没有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代表作”。
我在想,如果我有一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文章,那么,当我提出女儿入学、周转房、静水幽兰入职,以及我以教授身份入职等问题的时候,就都不会再是问题了。不是吗?
说到底,我的问题在于:虽然深挖洞了,但是,洞还不够深。
4
好吧,让我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确保时间、精力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内的精准、持续投放至关重要,深点、用力,噢噢噢,再深点、再用力,耶耶耶……然后,你的学术生命才有可能高潮迭起。
我想,当我们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之后,剩下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去干吧!
……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那些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人。
还是那句话:学术成长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知乎、简书「社科·学术成长」专栏作者,在行认证行家,分答认证答主。